中国肌内效贴技术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20版)

作者: 广东省运动防护协会   时间: Jun 6, 2022 10:35:56 AM   阅读次数: 3112     0

肌内效贴技术由日本国家队在1988年汉城奥运会上使用并初现疗效,随即受到广泛关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有58个国家高水平运动员应用了该技术。1997年加建造博士在美国创建国际肌内效贴协会(kinesio taping association intemational,KTA),有相对完善的认证培训体系,随后在欧洲亦开设了针对物理治疗师的K- -taping专技学院。近年我国也有了一定的应用经验,除肌肉骨骼疾患外,在神经及儿科康复等领域也有所延伸为更好地促进肌内效贴技术在国内的应用和发展,我们组织专家参考相关文献,结合临床应用经验,就贴布材料的物理特性、专有名词和术语、技术要素、作用原理、临床应用及治疗程序等,讨论制订了《中国肌内效贴临床应用专家共识》,旨在为国内康复医师、治疗师、体能训练师以及其他相关临床工作者等提供可参考的诊疗指导意见。

 

肌内效贴贴布材料的物理特性

一、材质与结构

贴布主要由不含药物的防水弹力布、医用亚克力胶( acrylic adhesive,丙烯酸胶)、衬纸(离型材料、背亲纸)3个部分组成。贴布有适当的弹性,单面带黏胶,且具有一定的防水性,胶面呈“指纹”状或“水波纹”状结构。其特殊材质与结构有利于贴布从不同的方向拉起皮肤或皮下组织,达到治疗目的。贴布采用低敏性医用亚克力胶,而非乳胶,以便皮肤敏感人群(如儿童)也可在一定程度上耐受。

二、颜色

传统肌内效贴采用的颜色主要有4种:黑色、品红色、青色及淡棕色(肤色)。近年来出现了更多个性化色彩和图案。虽然不同颜色的贴布在材质上无本质区别,但可能存在色彩学原理效应。基于心理作用或安慰剂效应,治疗者不能忽视颜色对患者的影响。

三、张力与弹力

与传统贴布(白贴)相比,肌内效贴的最大特点是受到拉力后,有一定的延展性而具有张力,当拉力撤除,贴布产生回缩力,即弹力。在一定范围内,对贴布施加的拉力越大,张力也越大,在贴到身体对应位置后,对组织的稳定和支持力也越大。相对于张力,贴布的弹力是发挥临床治疗作用的重要因素,肌内效贴多是利用材质的弹性回缩力与体表皮肤间的交互作用,进而发挥其治疗效应。

四、透气性

贴布弹性材质、亚克力胶面类似于皮肤的纹理、厚度,增加了贴布的透气性,同时又具有排水性能。如大多数贴布的胶面纹路类似于轮胎上的排水槽,有一定的排汗作用。

五、粘着力

粘着力是指贴布粘胶附着在皮肤上的力量,也是贴布发挥治疗作用的重要保障。贴布过粘虽稳定性提高,但导致皮肤过敏的可能性也增加,在撕脱贴布过程中还可以对皮肤造成损伤。贴布不粘则不易拉起皮肤,稳定性也较差。优质贴布的粘着力能有效抓起皮肤,且易于从皮肤上撕脱而不伤及皮肤,无过多残胶附着。

 

肌内效贴专有名词和常用术语

肌内效贴粘贴于体表特定部位,利用其物理特性,实现与皮肤、皮下组织、肌肉及肌腱等结构的交互作用,由此衍生出该技术相关的专有名词和术语,包括锚、基底段、尾、方向、拉力等,对淋巴贴扎、肌肉贴扎、韧带贴扎、空间贴扎、力学矫正贴扎等特定场景的综合应用技术也进行了系统归类。

一、锚(anchor)

指贴扎的起始端,在淋巴贴扎、肌肉贴扎等特定的贴扎方法中,“锚”是最先贴扎的部分,也称为“起点”。为了更好地固定于皮肤,“锚”或“起点”贴扎时一般不施加拉力。而在韧带贴扎、空间贴扎等临床应用场景中,若贴布中间段整体以较大拉力作为最先贴扎部分时,通常不固定方向,也不存在“起点”(锚)和“止点”的概念。

二、基地段(base)

指延续于锚段与尾之间的贴布部分,亦为覆盖主要治疗区域的一段,是起治疗作用的主要部分。

三、尾(tail)

或称“尾端”,指完成(基地段)贴扎后预留出的一部分,用于最后固定的一段。贴布最后的“尾”或“尾端”多不加拉力,以增加贴布的稳定性。

四、方向

指贴扎起始端指向贴扎完成端的方向,通常与贴布自然回缩方向相反。在某些应用场景,如淋巴贴扎、肌肉贴扎等贴扎过程中,较多操作者考虑“贴扎方向”。当要促进贴扎的目标组织活动时,主张将“锚”(贴布起始端)固定在肌肉的起点,贴布向肌肉止点的方向延展;放松时则相反,即“锚”固定在肌肉的止点,贴布向肌肉的起点延展。如此,贴布的回弹方向可与肌肉收缩方向同向或逆向。

五、拉力

指贴布发生拉伸形变的外力,可用自身绝对拉伸长度比例(即贴布被拉伸长度/贴布原长度×100%)或相对拉伸长度比例(即拉伸长度/最长拉伸长度100%)换算。以绝对拉伸长度比例为例:自然拉力指对贴布不施加任何外加拉力,或仅施加使贴布拉伸小于10%的拉力,常用于“锚”或“尾”部贴扎、淋巴贴扎及肌肉贴扎等;零拉力指贴布从衬纸上完全揭下后,长度有5%~10%的自然回缩,以此长度贴扎时称为零(拉力)贴扎;中度及较大拉力指对贴布施加10%~30%的拉力;最大及极限拉力(常用于软组织支持、瘢痕塑形等)指对贴布施加超过30%、甚至最大拉力(常用于力学矫正、韧带贴扎等,理论上极限拉力可用于固定、制动)。初学者掌握一般拉力范围即可,不必拘泥于精确的拉伸比例测量。

六、摆位

指贴扎开始前,肢体主、被动摆放的位置,通常有3种摆位:伸展摆位(贴扎目标区域尽量拉伸、变长)、缩短摆位(贴扎目标组织尽量缩短)和自然舒适的摆位。摆位是应用贴扎技术实现贴布与体表间交互作用的重要策略。

七、垂直应力

应力指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外部因素(如受力、湿度、温度场变化等)作用时,所产生的对抗力。对于贴扎而言,体表所受应力主要来自于贴布贴于皮肤表面后,所产生垂直向下的外力(下文中所述“应力”均指“垂直应力”)。拉力的大小也可影响贴布的应力和相应贴扎部位的感觉输入(轻触觉输入、本体感觉输入等)。

八、剪切力

指物体单位面积上的横向力量。贴扎技术中的剪切力指与垂直应力相切(交叉)的力,贴布的剪切力可以水平牵动(引导)皮肤与筋膜的走向。

 

肌内效贴的作用机制

肌内效贴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迄今为止,其相关作用机制的研究仍待深入,且各假说之间存在部分矛盾之处19。技术的合理应用及多水平的量、时、效析因分析尚需进一步探讨。

一、感觉输入

肌内效贴可通过皮肤作为“载体”发挥作用。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拥有丰富的感受器。根据感知觉理论,合适的感觉输入可缓解疼痛等不适、改善运动能力,而深层本体感觉也可受到皮肤表层机械感受器的影响。“小应力”下,肌内效贴可通过触觉对皮肤形成传入刺激,可能会抑制慢性肌肉骨骼疼痛情况下的伤害性信号传递到脊髓水平,以减轻疼痛。也有假说认为肌内效贴可刺激与疼痛、本体感觉和运动控制有关的外周感受器,从而影响皮肤、淋巴系统、循环系统、筋膜、肌肉和关节等,达到增强本体感觉、减轻肿痛、减少肌肉痉挛与增强肌力的效果。而在“大应力”下,肌内效贴产生的压力觉,还能通过激活皮肤感受器,加强外周传入信号,反馈调整中枢神经系统和关节、肌肉,一同控制和维持肌肉张力。感觉输入机制亦可解释肌内效贴在姿势控制方面的运用:姿势控制能力对大脑皮质运动相关区域有着潜在积极影响,肌内效贴可能通过改善感觉输入,恢复本体感觉的反馈,维持正常的姿势控制,引起相关区域皮质的有益改变。

二、增加皮下间隙

肌内效贴产生的邹褶能提起局部皮肤,增加皮下间隙,促进局部血液与淋巴循环,减少导致疼痛的刺激物质。加濑建造博士对该作用机制有进一步的假设性解释:即贴扎完成后具有“空间(space)”“运动(movement)”、“冷却( cooling)”3种效果,有专

著将其简称为“空”、“动”、“冷”,成为该流派临床应用的主要指导原则。“空”表示通过贴布施加于局部皮肤的机械力的物理作用,增加皮下组织间隙空间,这是肌内效贴最重要、也是最初始的作用。通过解剖、B超等技术手段,发现贴扎后可以有效增加皮下组织间隙,减少受损区域局部粘连瘀滞,改善局部毛细血管及组织液流动状态,加速代谢产物及病损炎症物质转运,增强局部循环,以此达到“动”的作用。“空”和“动”通过物理原理发挥作用,从而过渡到生化效应,即“冷”的作用。“冷”并非表示贴布有冰敷效果,而是通过加速皮下循环,进而改善局部微环境,加速炎症物质代谢,缓解局部炎症反应、减少肿胀,产生类似“冷”的效果。“空”、“动”、“冷”的最终效果是促进局部组织修复,激活机体自愈程序,而非使用外源性物质(如消炎药物)或外因(如加压包扎)诱导或干预组织愈合。近年来,纽约大学病理学家 Petros及其团队发现了一种未被认识的间质组织( interstitium),即全身结缔组织中一种由较厚的胶原束支撑的液态空间,连接全身各系统并包绕着肌肉。该结论扩展了研究人员对间质这一结构的认识,并将其定义为间质器官。尽管上述间质器官(interstitium)仍是一个非官方的名称,但使“空”、“动”、“冷”理论有了一定的解剖依据,即通过贴布产生“空”的作用,加速受损组织附近间质中的液体流动(即“动”的作用),从而缓解局部症状(即“冷”的作用)。

三、筋膜链理论

筋膜是包裹在机体内各组织器官外的致密结缔组织,人体的筋膜网络构成了人体功能的整体性,所有的骨骼与肌肉都要通过连续的筋膜连接在一起,形成筋膜链。从力学的角度说,筋膜链即力线,是肌肉及其周围软组织按照特定的层次和方向,以筋膜直接相连,或以力学形式间接相连而形成的“链性结构”。肌内效贴可利用贴布的弹性回缩原理,通过其小应力产生的横向水平带动力和向上抓起皮肤的作用力,放松过度代偿部位紧张的筋膜,并通过筋膜网络调整躯体的结构稳定性、肌肉张力,达到姿势控制的目的。如采用自然拉力贴扎足底及小腿后侧之后,可使站立位身体前屈的幅度大小产生改变。

四、力学效应

肌肉骨骼系统贴扎的起效机制多数基于力学效应。力学的相关临床研究表明,肌内效贴技术可用于预防损伤和再损伤,尤其在关节负载增加的运动状态下,肌内效贴可通过发挥其自身弹力特性,在给予肌肉骨骼外部力学支持的同时,不影响正常关节活动。

五、神经递质、心理作用及安慰剂效应等

现有文献认为,释放具有镇痛作用的神经递质可能是肌内效贴缓解疼痛的机制之一,但仍不能确定该机制的具体影响程度。Mak等在其相关研究中也提出,尽管肌内效贴贴扎后能提升健康受试者腕伸肌的力量,但这种效应与肌内效贴扎部位无明显的电生理学关系,因此推论其肌力增加的效应可能是安慰剂效应。 Cheung等及Poon等研究结果显示,肌内效贴促进肌肉功能的作用与安慰剂效应相关。

 

肌内效贴的临床应用及循证依据

肌内效贴的临床研究较多,其用于缓解疼痛的临床文献较常见,已有循证依据较高的系统评价。另外,其在改善关节活动度、肌肉功能及加强本体感觉、姿势控制能力等方面也有据可循。临床应用主要推荐意见(如下表)。肌内效贴具体的临床应用分述如下。

一、减轻疼痛

肌内效贴对运动损伤或其他各类疾病引起的疼痛有一定的疗效。多项研究表明,贴扎可减少患者髌股疼痛综合征( patellofemoral pain syndrome,PFP)的疼痛症状。kuru等及Song等的研究结果显示,在使用肌内效贴扎后,PFPS患者的疼痛明显减轻,认为肌内效贴可促进股四头肌的收缩,因肌肉力量增强,髌骨稳定性随之增加,从而维持正常的髌骨活动轨迹,最终减轻疼痛。也有研究表明,尽管肌内效贴能有效减轻PFPS患者的疼痛症状,但其与常规康复治疗效果并无显著差异[61]。肌内效贴应用于腰痛的相关研究结果与上述保持一致,如 Kaplan等将65名妊娠相关的腰痛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及对照组,干预组采用扑热息痛联合肌内效贴治疗,对照组仅接受扑热息痛治疗,结果显示干预组疗效优于对照组。肌内效贴对治疗急性运动损伤亦有临床效果,可即刻减轻疼痛,改善肌肉痉挛4]。除此之外,还可作为辅助技术配合常规康复训练治疗部分脑卒中患者的肩痛症状。

需注意的是,相较于肌内效贴改善身体前屈角度等即刻作用而言,有部分研究表明其缓解疼痛的临床作用存在时间效应。 Hazar等一项关于肌内效贴对迟发性肌肉酸痛( delayed onset muscle soreness,DOMS)影响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显示,受试者在高强度运动后接受贴扎干预,选取此后48h和72h作为测量时间点,结果仅在干预后72h发现贴扎组(使用无拉力肌肉贴扎技术)受试者肌肉酸痛的强度显著低于安慰贴扎组。Kurt等在研究中发现肌内效贴干预后48h疼痛得到减轻。 Shirazi等7研究肌内效贴对脊柱前凸患者的影响,发现将贴扎置于腹部及大腿前侧,并不能立即改善脊柱前凸所造成的疼痛,其效果在24h后得以显现。

二、改善关节活动度

肌内效贴可以改善运动损伤患者的主动关节活动度,提高患者的肢体功能。在贴扎延续期间主动活动,有利于促进局部循环,改善关节活动度。肌内效贴放松紧张肌肉,增加患处感觉输入,减轻患者疼痛和心理上的恐惧,也是改善关节活动度的原因。

Kaya等和 Jongbloed等的研究均表明,肌内效贴对膝骨性关节炎患者的膝关节活动度具有良好效果。 Gulpinar等认为肌内效贴可在短期内有效增加无症状的高水平运动员的盂肱关节的活动度。另有研究表明,肌内效贴对身体前屈动作(即腰椎前屈活动度)有积极影响4。然而,阴性结果文献亦不在少数,Wang等[8对近年来发表的关于肌内效贴对于踝关节功能影响的文章进行Meta分析,结果显示肌内效贴虽可提高踝关节的功能性表现,但在改善关节活动度方面并无显著疗效。

专家组倾向于认为,肌内效贴对关节活动度改善没有直接的促进作用,但可通过感觉输入的增加、皮下间隙的增大、疼痛的缓解等基础作用帮助患者消除或改善限制关节活动度的影响因素,从而产生相应效果。

三、改善肌肉功能

有研究报道称肌内效贴可通过以下两种机制来促进肌肉激活,:①通过刺激皮肤感受器,增加感觉输,;入,引起神经反射,从而在肌肉进行最大力收缩时能募集更多的运动单元;②增加皮下间隙、促进循环。两者均可激活肌肉。在其他文献中亦显示了肌内效贴改善肌肉功能的效果。

1、改善肌肉张力:肌内效贴对健康成人的肌肉张力具有一定的保持作用。 Ozmen等发现,成年女性深蹲之前应用贴扎可改善深蹲训练所造成的肌肉弹性下降,并恢复训练后的肌肉张力。但在改善病理性肌张力异常方面,单独应用肌内效贴的研究较少。有研究显示,在与肉毒毒素联合应用后,肌内效贴的临床疗效尚可, Santamato等观察脑卒中患者在接受腕指屈肌肉毒毒素注射后,再联合使用肌内效贴及徒手牵伸、被动关节活动、手掌矫形器等常规康复疗法,以改善痉挛,结果显示接受贴扎治疗组患者的肌张力降低更明显,能增强肉毒毒素改善痉挛的效果,但相应临床研究设计仍有待进一步优化。

2、调整肌肉力量:临床实践中,可利用肌内效贴的张力放松紧张的肌肉或支持疲劳的肌肉。Ekiz等一项随机对照研究结果显示,使用与肌肉收缩方向一致的肌内效贴技术后,贴扎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等速测试结果有所提高,且优于对照组,健侧改善程度高于患侧。另有文献报道无论贴扎方向如何,肌内效贴均可提高股四头肌肌肉力量。也有研究表明,将肌内效贴应用于伸膝肌,可促进伸膝肌更快地产生峰力矩,有利于需要下肢快速产生爆发力的运动]。肌内效贴能够增强力量、调节肌张力的观点尚未得到广泛认可。目前仍有不少文献表明肌内效贴治疗后患者肌力、肌张力并无明显改善,肌内效贴的使用并不能增加健康成年人的肌肉力量,对前臂抓握力量以及肌电信号的大小亦无明显作用。专家组认为肌内效贴对肌肉力量的促进是体现在如何提供更好的力学环境,促进机体自身的修复和适应等方面,如促进感觉输入,激活肌肉、肌群,改善筋膜流动,而并非仅仅追求绝对意义上的力学值的改变。部分阴性结果文献资料多以健康人群或成人患者为研究对象,肌内效贴对脑瘫儿童等更多人群肌肉力量的影响仍需进行更具针对性的研究来证实。

四、增强本体感觉

肌内效贴可增加皮肤的感觉输入,并激活本体感觉器,以增加肌肉力量控制。多数研究结果证实了这一观点。如Bischoff等研究报道,肌内效贴使前交叉韧带断裂患者的本体感觉觉得得到显著改善。根据chang等报道,肌内效贴可通过刺激关节的机械感受器改善其位置觉,并帮助皮肤机械感受器刺激肌梭或高尔基肌腱器官,从而增强本体感觉。

尽管目前国内外关于肌内效贴对本体感觉影响的研究尚不多,样本量均较小,观察指标单一,且结论并不统一,但通过大量临床实践经验积累,专家组仍倾向于认为肌内效贴对改善本体感觉方面有一定的直接或间接效应。

五、改善肿胀与静脉功能,促进淋巴循环

肿胀是妨碍康复进程的重要因素,减轻肿胀被看作早期治疗的重点,因为关节过度肿胀对周围结构及神经肌肉兴奋性会造成不利影响,还会引起疼痛及关节活动度障碍等。在有效贴扎时间内持续起效,并快速改善肿胀也是肌内效贴主要特色之一。淋巴按摩手法沿淋巴管走向在皮肤上轻轻施力,可以有效地消除淋巴水肿,无拉力的肌内效贴在贴扎延续期间,模拟此种手法,产生持续而有益的刺激,使皮肤产生褶皱,增加皮肤与皮下组织之间的间隙35,使局部血液或淋巴循环得到改善。

肌内效贴对减轻术后水肿也有疗效。 Aguilar-Ferrandiz等先后进行了两次实验,以评价肌内效贴对患有静脉功能不全的绝经后女性的症状缓解效果,在其2013年发表的随机双盲对照研究中,选取绝经后女性下肢静脉功能受损患者,其中贴扎组进行肌内效贴,以“Y”形、“I”形贴布自然至中度拉力激活肌肉,50%的拉力进行功能矫正及外周静脉加压,假贴扎组不施加任何拉力,且不按常规肌肉、关节走向实施贴扎,结果显示贴扎组患者下肢沉重感、肿胀、跛行及肌肉痛性痉挛等评分均较贴扎前、假贴扎组有所改善。在2014年的试验中,该团队又对120名患有轻中度静脉功能不全的绝经后女性的静脉功能不全等症状进行研究,发现经肌内效贴治疗,可改善静脉功能不全的症状,促进外周循环,且一定程度改善整体健康状况。另一项研究发现,肌内效贴的淋巴贴扎方法有助于减轻正颌手术患者术后的面部肿胀。

六、改善运动及姿势控制

临床上,运动控制障碍是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如脑卒中脑性瘫痪等)患者面临的最大问题。肌内效贴对运动系统产生积极影响,从而改善上肢协调性和运动控制能力,使其不随意运动减少,功能性活动增加。Shamsoddini等研究结果表明,肌内效贴技术能有效地改善脑性瘫痪患儿的上肢运动功能。另有研究证实,肌内效贴技术对患儿下肢粗大运动能力动态活动能力躯干和姿势控制(坐姿和站姿)能力均有改善作用。基于这些研究结果,肌内效贴对轻度至中度脑性瘫痪较有效,对严重者并无明显效果。在心理学方面,肌内效贴的颜色、形状以及所产生的本体感觉等均可以鼓励或帮助患儿充分发挥其能力。肌内效贴改善运动控制能力的时效性问题同样值得商讨。 Rajasekar等研究发现,采用肌内效贴矫正严重的动态膝关节外翻及改善髋外展肌力量时,贴扎后动态膝外翻可立即缓解,但至贴扎第3天时,贴扎组和安慰贴组间并无显著差异。然而,臀中肌力量也在应用肌内效贴后立即改善,不同的是在第3天时其肌力仍然高于安慰贴组。

 

肌内效贴的禁忌证和注意事项

到目前为止,尚未发现肌内效贴的绝对禁忌证。其相对禁忌证归纳如下:①不能避开的开放性伤口(此类情况仅可使用无菌型贴布);②贴扎部位毛发过多(可能改变胶面性质,影响力学特征,撕除时伤及皮肤等);③没有愈合的疤痕;④皮肤相应疾患,如急性神经性皮肤炎或银屑病等;⑤贴扎前已有张力性水泡发生趋势;⑥孕3月以内孕妇的骶部及会阴部结缔组织区(生殖器区域);⑦对贴布材质(丙烯酸等)过敏。此外,在使用之前,应询问患者是否正在使用抗凝剂或有无其它凝血功能障碍。肌内效贴拉起皮肤的作用可能会引起小出血点,若凝血功能不足,可造成局部瘀斑或皮肤破损等。

 

总结

肌内效贴技术在国内外的应用方兴未艾,临床疗效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验证,其贴扎后无需花过多的时间和精力来管理、耗材相对便宜,有助于该技术的普及和临床的广泛应用。肌内效贴技术与其他康复方法联合使用对疗效的提高更有益处,可用作辅助治疗以获得良好的叠加效应。在肌内效贴技术的临床与基础研究方面,目前传统力学检测仪器及常规神经电生理检查等方法可能不足以反映肌内效贴的整体疗效或起效机制。因此,专家组建议后续可采用对感觉检查更具敏感性的方法,如电流感知觉阈值等,并结合功能影像学及分子影像学技术进行相关评定。贴扎后局部血流、软组织形态的改变则可使用超声介入等检查,并结合损伤位置炎症介质及组织学特征的动物实验。越来越多的研究观察到肌内效贴的时间效应以及贴布本身形状、贴扎方向等对结局的影响21],但鉴于此类研究多选取健康成人为纳入对象,相关的文献数量偏少,且多数作者并未详细提及肌内效贴具体操作方案,应进行多因素、多水平控制下严格的多中心大样本随机对照及量、时、效的析因分析,及针对患者及其他不同人群的临床试验。本共识围绕肌内效贴技术的历史缘起、物理特性、技术要素、作用机制及主要临床应用等展开,旨在为该技术在临床应用与科研提供参考。限于现阶段的认识水平和研究文献的有限性,难免有错漏与谬误。但我们相信,随着肌内效贴技术实践与研究的不断深入,其临床实践与理论框架都将得到更进一步完善。

 

注:本文章摘抄自中国肌内效贴技术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20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