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用主动直腿上抬测试?
主动直腿上抬测试是用来测试下肢反向动作模式。腰椎骨盆的控制,下面腿伸和抬起腿的屈是这个动作模式的组成部分。准备姿势中双手掌心向上放在身体两侧,这样就不会通过撑地辅助身体保持稳定。
主动直腿上抬被误认为仅仅是腘绳肌测试,其实它要求下面腿伸的同时,抬起腿做屈的动作。这需要骨盆和腰椎在动作前和动作中适当的稳定性。别忘了你是在给一个需要双腿参与和一定的核心控制的动作打分。主动直腿上抬是另一个用身体相关性指标作为标准的测试,应用了大腿中点和髌骨中点作为评分点。
说明
1、受试者仰卧,两臂侧放,手掌朝上,头部平放地面。双膝下放置一块板。双脚呈中立位,脚板与地面垂直。让受试者保持双脚在中立位的同时,脚底与地面垂直。如果双脚内侧缘不能并拢,将让它们尽可能地靠近,并以这一姿势作为起始姿势。
2、将长杆放置在髂前上棘和膝关节线之间,与地面垂直。接着,让受试者抬起受试下肢,同时保持该侧下肢的踝、膝初始姿势不变。
3、在测试过程中,另一侧下肢的膝应当保持与板接触,脚趾保持中立位朝上,头部保持平放在地面。
4、活动下肢上抬到最高位时注意该侧脚踝与另一侧下肢的相对位置。若踝骨超过长杆,则记录为3分。若受试下肢踝骨未超过长杆,则像移动铅垂线一样将长杆移到受试腿踝骨对应的位置。
口头指令
1、平躺,双膝后部压在测试平板上,双脚并拢,脚趾朝上
2、两臂放在身体两边,手掌朝上
3、受试腿保持平直,另一侧的膝盖后侧保持与测试平板接触,尽可能高地抬起受试腿。
为主动直腿上抬评分
“3分”
1、踝骨垂线落在大腿中部和髂前上棘之间
2、非活动下肢保持中立位
“2分”
1、踝骨垂线落在大腿中部和膝关节线之间
2、非活动下肢保持中立位
“1分”
1、踝骨垂线落在膝关节线以下
2、非活动下肢保持中立位
主动直腿上抬测试技巧
1、评分中的左、右侧依活动腿的左、右而定
2、确保非活动下肢保持中立位
3、长杆垂直放置在外踝(1分临界线)或膝关节线(2分临界线)的位置。只有在需要明确的垂直参考时才移动长杆。
4、让受试者的双脚尽可能并拢,然后再该位置上进行测试。脚底仍须保持与地面垂直。
5、如有必要,左右两侧最多各有三次测试机会